随着DOM结构的复杂化和Ajax等动态脚本技术的运用,事件委托自然浮出了水面。jQuery为绑定和委托事件提供了.bind()、.live()和.delegate()方法。本文在讨论这几个方法内部实现的基础上,展示它们的优劣势及适用场合。


1.两个问题

(1).元素过多时的性能问题

假设有一个多行多列的表格,我们想让用户单击每个单元格都能看到与其中内容相关的更多信息(比如,通过提示条)。为此,可以为每个单元格都绑定click事件:

$(info_table td).bind(click, function(){//TODO});

问题是,如果表格中要绑定单击事件的有10列500行,那么查找和遍历5000个单元格会导致脚本执行速度明显变慢,而保存5000个td元素和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也会占用大量内存。

(2).动态添加元素的无法直接绑定事件

假设一个动态翻页的表格,每一次翻页都是重新插入的表格。通过给第一页添加事件,对后续通过js异步加载的页面没有作用。


(3)基本解决方法

事件委托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。具体到代码上,只要用jQuery1.3新增的.live()方法代替.bind()方法即可:

$(“#info_table td).live(click,function(){//TODO});

这里的.live()方法会把click事件绑定到$(document)对象,而且只需要给$(document)绑定一次,就能够处理后续动态加载表格。在接收到任何事件时,$(document)对象都会检查事件类型和事件目标,如果是click事件且事件目标是td,那么就执行委托给它的处理程序。


(4).基本方法的问题

到目前为止,一切似乎很完美。可惜,事实并非如此。因为.live()方法并不完美,它有如下几个主要缺点:

1. $()函数会找到当前页面中的所有td元素并创建jQuery对象,但在确认事件目标时却不用这个td元素集合,而是使用选择符表达式与event.target或其祖先元素进行比较,因而生成这个jQuery对象会造成不必要的开销;收集td元素并创建jQuery对象,但实际操作的却是$(document)对象,令人费解。
2. 默认把事件绑定到$(document)元素,如果DOM嵌套结构很深,事件冒泡通过大量祖先元素会导致性能损失;
3. 只能放在直接选择的元素后面,不能在连缀的DOM遍历方法后面使用,即$(“#info_table td”).live…可以,但$(“#info_table”).find(“td”).live…不行;

jQuery从1.4开始支持在使用.live()方法时配合使用一个上下文参数:

$(td,$(“#info_table)[0]).live(click,function(){//TODO});

这样,“受托方”就从默认的$(document)变成了$(“#info_table”)[0],节省了冒泡的旅程。不过,与.live()共同使用的上下文参数必须是一个单独的DOM元素,所以这里指定上下文对象时使用的是$(“#info_table”)[0],即使用数组的索引操作符来取得的一个DOM元素。

如前所述,为了突破单一.bind()方法的局限性,实现事件委托,jQuery1.3引入了.live()方法。后来,为解决“事件传播链”过长的问题,jQuery 1.4又支持为.live()方法指定上下文对象。而为了解决无谓生成元素集合的问题,jQuery 1.4.2干脆直接引入了一个新方法.delegate()。


(5).更好的解决办法

使用.delegate(),前面的例子可以这样写:

$(“#info_table).delegate(td,click,function(){//TODO});

使用.delegate()有如下优点:

1. 直接将目标元素选择符(”td”)、事件(”click”)及处理程序与“受拖方”$(“#info_table”)绑定,不额外收集元素、事件传播路径缩短、语义明确;
2. 支持在连缀的DOM遍历方法后面调用,即支持$(“table”).find(“#info”).delegate…,支持精确控制;

在jQuery1.7中 .delegate()已被.on()取代,.on与.delegate主要区别在参数顺序。使用.on前面的例子可以这样写:

$(“#info_table).on(click,td,function(){//TODO;});

可见,.delegate()与.on()方法是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。但在DOM结构简单的情况下,也可以使用.live()。

提示:使用事件委托时,如果注册到目标元素上的其他事件处理程序使用.stopPropagation()阻止了事件传播,那么事件委托就会失效。

当我们通过浏览器打开一个web页时,浏览器会将下载到的html,图片,js,css等缓存到本地。一旦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再次请求同样的内容时,便直接可以从本地获取。这种缓存策略是由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协商达成的,这就是http中的“缓存协商

缓存协商的几种方式

1. Last-Modified

服务器在http响应头插入Last-Modified信息:

Last-Modified:Sun, 13 Jul 2014 07:58:28 GMT

浏览器收到后,当再次请求同一页面时会带上如下头信息:

If-Modified-Since:Sun, 13 Jul 2014 07:58:28 GMT

而此时服务器响应变成:

HTTP/1.1 304 Not Modified

这表示浏览器将使用本地缓存。

2. ETag

Etag是HTTP/1.1A支持的另一种缓存协商方法,它采用一串编码来标记标记内容,当Etag没有变化时,内容一定没有变化。 Etag首先由web服务器生成,比如lighttpd会给一个静态文件生成ETag。

ETag: "1963686687"

浏览器获得这个Etag后,在下次请求同一页面时会在HTTP头中附加以下信息来向服务器询问内容是否发生变化。

If-None-Match: "1963686687"

这时服务器重新计算这个Etag值,并与HTTP头中的附加信息进行比较,如果相同的返回:

HTTP/1.1 304 Not Modified

这表示浏览器可以使用本地缓存。

3. Expires

无论是Last-Modified还是ETag模式下,当浏览器需要使用内容是,都要首先询问服务器以确定当前缓存是否可用,待服务器返回304时,浏览器才可以放心的使用本地缓存。而Expires就是为了完全消灭浏览器到服务器的请求的。

Expires告诉浏览器该内容何时过期,暗示在该内容过期之前不需要询问服务器。Expires的格式类似于Last-Modified,它指定了内容过期的绝对时间。比如:

Expires:Sun, 07 Jul 2024 03:22:19 GMT

4. Cache-Control

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个问题,通过Expires指定的过期时间是web服务器的时间,但是如果用户本地时间和服务器时间不一致的话,就会影响到本地缓存有效期检查。为此HTTP/1.1中还有一个Cache-Control。

Cache-Control的格式如下:

Cache-Control: max-age=3600

其中max-age指定了缓存过期的相对时间,单位是秒。

当HTTP头中同时有Expires和Cache-Control时,浏览器会优先考虑Cache-Contro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