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乐美原型最早见于《圣经·新约》福音书,讲述了施洗约翰之死:
约翰责难希律王娶兄弟之妻希罗底,此事有悖于《摩西五经》中的婚姻律法。希罗底怀恨在心,挑唆希律王杀约翰以解心头之恨,王心怀不忍。在王的生日宴会上,希罗底之女起舞以娱宾客,王高兴之下答应她可以提出任何条件以为奖赏。不意希罗底之女在母亲授意下竟要求以约翰人头为赏,王不得已而将约翰斩首。
该故事意在彰显施洗约翰以身殉教的高尚事迹,而此时的莎乐美不过是《圣经》故事中一个缺乏主体意识的陪衬人物,蒙昧中成为母亲借刀杀人的工具。
福楼拜、拉佛格、王尔德等刻画出多个莎乐美形象。
法国作家福楼拜(1821—1880)在短篇小说《希罗底亚》(Herodias,1877)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莎乐美摄人心魄的舞蹈:她婆娑起舞,热情四溢,点燃了在场所有男性的情欲之焰。
象征主义诗人朱尔斯·拉佛格(Jules Laforgue)在《道德寓言》中说:“莎乐美不是死于无知,而是死于对精致优雅生活的欲望”。
英国作家奥斯卡·王尔德在1893年发表了法语独幕剧《莎乐美》,该剧堪称莎乐美形象流变史上的巅峰之作,也曾被视为一度被视为“半异教和半淫秽”的邪魅之作。热烈迷乱的情欲与赤裸冷酷的暴虐交织其中。
莎乐美在视觉艺术领域内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交互作用,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贝诺佐·哥佐利(Benozzo Gozzoli)的《莎乐美之舞》描绘了莎乐美的另一种姿态。莎乐美青春年少,衣袂轻扬,为众人起舞,跪捧约翰头颅献给希罗底,她仰视母亲的目光微微上扬,看上去恭敬而柔顺。
威尼斯画派色彩大师提香·韦切利奥(Tiziano Vecellio)也多次刻画过莎乐美的形象。画中少女丰腴美丽,栩栩如生,含情斜视手中银盘里约翰头颅,左边男孩的仰视则透露出对莎乐美的倾慕之意,整个画面充满了暧昧的隐喻。
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·莫罗的《舞中莎乐美》莎乐美成为象征欲念与诱惑的“恶之花”
英国著名艺术家奥布里·比亚兹莱(Aubrey Beardsley)因为王尔德《莎乐美》绘制了系列插图而闻名于世。在其短暂的26岁生命中,比亚兹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激情与颓废并存一身的莎乐美形象。其一系列的莎乐美相关作品包括,《肚皮舞》,《莎乐美的梳洗室1》,《莎乐美的梳洗室2》,《舞者的报酬》,《莎乐美葬礼》等。